《後人類敘事——以科學巫術之名》,展覽標題中的語義衝突已經揭示了「人類」為敘事中矛盾的本源,而不論是科學或是巫術,皆為人造的世界觀,被人類用於理解事物或解決問題,也在不同的時間被人類貶為異典。根據實踐對象的改變,兩者被放置在極端的不同位置中,似要判斷出哪方為正或邪。不論備受趨附的學說為何,最根本的問題依然是作為思考主體的人類在其中的位置。在香港醫學博物館的這次展覽不斷回溯人類一直以來應對他者的態度,如理解、排他、利用、融合,但在「後人類」的前設和思考路徑上,到底要用怎樣的框架去理解「人類」是故意模糊的。不只是模糊的中間地帶,連帶「科學」和「巫術」本身的形象也在後人類的迷霧中顯得有些曖昧不清。

展中與語言有關的作品便建基於上述的曖昧設定之中——語言既可在許思樂的《胡鬧》中被視為動物性的聲音,同時亦可在何倩彤的《共存契約》中用作人類互動的規範。作為一門學術科目,語言學也同樣存在這種「搬龍門」的研究例子,在此不談。作品中刻劃的語言形式與語義止步於呈現人類構建階級的模式,而該如何打破現局,則留待觀眾假想。

《胡鬧、蜚語和靡音》(女性聲音、文字及歌曲三部曲)》(許思樂,2022,雙頻道錄像)翻找歷史,直白地表現出女性在使用語言上的制肘和約束。人聲是一種波動現象,人在試驗、應用這種人類行為時卻在聲音上加諸各種標準,例如女性的聲音太刺激、方言太低俗,並認為有加以糾正的必要。比起接受變體(或單純是與自己相異的存在),區分與排除似乎是人類下意識的本能。藝術家在作品中用到的「江永女書」是一種隱秘地違背封建父權的存在,憑著創造新的語言形式令思想有被轉化、傳達的可能。這指向了少數群體在壓迫之下迸發的潛能,而各種邊緣文化本身也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應對。有關多元的論述在主流中日漸增多,在歷史中弱勢的次文化也在大眾中去除污名,成為重新理解自我構成的框架。

以上談的是人類先天或後天上的差異而造成的敵我關係,而著眼於對差異的適應方式,人會因各自的意圖而互相行使不同的舉動。當我們如同《共存契約(高階,從「遺棄」到聚焦」》(何倩彤,2022,紙本墨水、儲存於文件夾)中所說去微觀所有及物動詞(transitive verb)所承載的言外之意時,人便能審視自我在人際關係中的期望,並界定自身與他者的邊界。辭典整合了詞彙語義,介入人對世界的詮釋,影響人處世處事的態度,某程度上是社會契約的延伸。如果人對所有已知的行動都有這種深切的反思,他們也必然更理解其行為所帶來的後果與影響。藝術家將人際互動化作一沓沓需要雙方共識才能生效的契約,並與生活伴侶根據釋義咬文嚼字,決定兩者共存的方式與程度——最理想的是將全部的字詞消化,透徹地劃分個人與共同的空間,互相尊重而不互犯。這種磨合並非要將差異消弭,而是要接受差異的存在,容許差異在系統中共存。可惜,這個漫長的簽約儀式因個人原因未能完整作結,其徒勞的過程也許能輕易被投射到許多和解的嘗試上。

差異是合理的,因此我們亦接受「人類」是一個開放的概念,而人類構建歷史與文化,其自身也是這些產物的載體。在後人類的語境中,語言同樣脫離了獨立個體的所屬,語言及對其的認知分佈在人、場景、人工的產物(物質)之中,符號的傳播也在新的處境發生。1《共存契約》隱約觸及到語言建設主體(subject)、塑造互動的現實,但其描述的場景仍未有帶入今日人類更為複雜的互聯網去中心化生存情況。科技令言語更具流動性,語用變得混雜而不排它,比起辭典上定時更新的條目,人類所用的字、詞、語音正更靈活地擴展含義。如此這般,追求辭典般的「定義」似乎又不夠回應「後人類」的現狀了。

同樣的,這種不太「後人類」的情況也出現在子題「以科學巫術之名」中。巫術和科學在不同的時間點被實踐、發展,與人類世互相成就(或加速消亡),但它們為何會在展覽論述中呈現出一種似是而非的敵對關係?細倉真弓在《散步》(2022,縫合籃曬布本)中借用攝影這一媒介去理解展題「科學巫術」時談到:「這種技術曾被認為會偷走人類或動物的靈魂,現在我們卻相信攝影描繪了客觀現實。」正如此普遍暗示的,「巫術」從「迷信」被轉化為一種對未知的想像力量,「科學」又常常被窄化為極端偏執的「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科學和巫術的歷史脈絡如何?它們的現實挑戰如何?缺乏這些論述,要實現展題中「科學(的)巫術」(scientific witchery)所示的「要以科學的系統去研究和理解巫術」則頗難想像了。相反的,頻頻被提及的「夢」、「神話」等以巫術為參考強調「科學」的限制,更像一種浪漫的熱情和美好的願景,令人擔憂其隨時滑入反科學的領域。對「後人類」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極限處甚至「人本」的論述也可以不再成立。我作為觀眾所期待的後人類敘事應該是一種有關認知及其過程的寬廣體察而非立場的對壘;也期待在探索模糊的中間地帶時,更多錨定清晰的出發點,不至於陷入後現代解構的虛無中去。

注釋:
1. Posthumanist Applied Linguistics, Alastair Pennycook, Applied Linguistics, Volume 39, Issue 4, August 2018, Pages 445–461

本文是對Para Site藝術空間在香港醫學博物館的群展《後人類敘事——以科學巫術之名》的評論寫作,展覽日期是2022年7月30日至2022年8月28日。

作者:Karen Wong,香港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從業員。

《共存契約(高階,從「遺棄」到聚焦」》,何倩彤,2022,紙本墨水、儲存於文件夾,展覽現場。圖片版權:Para Site及藝術家。
《共存契約(高階,從「遺棄」到聚焦」》,何倩彤,2022,紙本墨水、儲存於文件夾,展覽現場。圖片版權:Para Site及藝術家。